「九月九,是重陽」,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,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,又稱「重九節」。在《易經》中,「九」為陽數,兩九相重,故曰「重陽」,也含有長久、長壽的吉祥寓意。
重陽節的起源,可追溯至東漢時期。當時人們認為九月初九是災厄之日,為了驅邪避凶,逐漸形成了登高、佩插茱萸、飲菊花酒等習俗。傳說登高可以遠離地面瘴氣,茱萸被視為驅邪之物,而菊花則象徵高潔與長壽,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古人順應自然、祈求安康的生活智慧。
隨著時代演進,重陽節的意義也逐漸豐富。除了原有的避災祈福,更融入了祭祖的傳統,表達對先人的緬懷與敬意。而到了現代,重陽節進一步被賦予了「敬老節」的內涵,鼓勵人們在這一天陪伴長輩、表達孝心,弘揚中華文化中尊老、愛老的傳統美德。
因此,重陽節不僅是一個傳承千年的節日,更融合了自然觀念與人文精神,既是對健康的祈願,也是對敬老孝親美德的實踐,在當代社會中持續散發著深厚的文化光輝。

